挖掘传统文化 建设文明乡村
河源日报讯 记者 吴拓 6月17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善平到源城区源西街道新塘铁炉村古成之纪念馆调研时要求,要挖掘传统文化,扎实推进文明乡村建设。
据悉,古成之,字亚奭,人称紫虚先生,河源老回龙古岭人,宋端拱元年(988年)进士,为同科28人之一,时称二十八宿,成为宋朝以来广东第一位中进士者,被誉为“岭南首第”。古成之也是河源唯一被收进《中国名人大辞典》一书的全国知名人物。他勤政爱民,兴教助弱,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好评。古成之还是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曾获得苏东坡很高的赞誉,苏东坡谪居惠州期间,还曾写过一首古风祭奠他:“越子古成之,……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他首创岭南文学,遍设倡南书院,他既是广东客家文学的孕育者,也是开创岭南文学的功臣。
如今,铁炉村聚居了90多户共500余古氏村民,他们均是古氏后代。为纪念古成之,继承和弘扬他心存济世、博学笃行的优质品质,2006年,村民自发筹资复建了古成之纪念馆、象宿亭等建筑。村里还成立了古城之文化促进会、古氏慈善基金会,初步对古成之生平事迹、诗文典故进行了筛选整理,并开展扶贫帮困、奖学助学等活动。
在调研中,吴善平参观了古成之纪念馆、象宿亭、古氏宗祠,仔细观看了古成之的相关资料,认真听取了工作人员的讲解。他指出,综观古成之一生,其少年时期励志向上、勤奋好学成文魁,入仕途后则以民为本、勤政爱民为人杰,尤其是他那宽宏的胸怀、卓越的才干以及涵养精神,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在调研中,吴善平参观了古成之纪念馆、象宿亭、古氏宗祠,仔细观看了古成之的相关资料,认真听取了工作人员的讲解。他指出,综观古成之一生,其少年时期励志向上、勤奋好学成文魁,入仕途后则以民为本、勤政爱民为人杰,尤其是他那宽宏的胸怀、卓越的才干以及涵养精神,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吴善平要求,要深入挖掘古成之文化的深刻内涵,全面收集整理其留存资料、诗文、事迹等;要充分展示古成之文化,将其生平事迹、诗文、典故等编辑成册,运用石刻、木刻、建设文化廊等形式,展示古成之文化和河源客家传统文化,以便人们参观学习,将古成之纪念馆打造成为传承教育基地;要把研究古成之文化成果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建立善行义举榜,开展评选助人为乐、和睦邻里、慈善公益、勤奋好学等一批典型人物,引领村民素质提升;要充分利用好古成之文化这一宝贵资源,推进村风民风建设,打造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