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集约> 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地情研究
我市近年来投入近2000万元,全面维修和保护革命烈士纪念设施
发布日期:2016-10-12 00:00:00 来源:本网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河源作为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河源地方组织带领和团结人民群众,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浪潮,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谱写了绚丽的历史篇章。其中阮啸仙、刘琴西、钟子怀、黄克、叶剑英、古大存等广东知名共产党人,曾在河源领导革命斗争,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和许多革命遗址。
  这些革命遗址,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革命遗址修缮保护工作,2012年至2015年,先后投入烈士纪念设施抢救维修资金1992万元,许多革命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利用和开发,特别是一些新的缅怀革命历史的纪念设施陆续建立起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投入近2000万修缮烈士纪念设施
  市民政局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共有烈士纪念设施1975个,其中,烈士墓1863个,纪念碑、亭、塔等112个。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目前,我市保存完好且有一定规模的烈士陵园和纪念碑等纪念设施共有20个左右,其中有国家级的河源市烈士陵园,位于源城区公园路中山广场西侧;有全市面积最大的龙川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龙川县老隆镇铁场坑;有全国首座抗日纪念碑——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位于和平县阳明镇东山南坡。
  据介绍,为让烈士的“栖身之所”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2012年至2015年,全市共支出烈士纪念设施抢救维修资金1992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配套资金1682万元,市本级财政配套资金54万元,县区财政配套资金256万元,先后将所有栖身荒野的烈士遗骸集中归葬于烈士陵园。同时,我市还对零散烈士纪念设施进行了全面维修保护,并设立了紫金县苏区镇烈士陵园等7个零散烈士墓集中安置管理点。由市财政安排54万元用于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维修保护的做法,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落实本级财政配套维修保护资金的地级市。
  各县区加大烈士纪念设施修缮
  我市大部分烈士纪念设施分布在各县区,近年来,各县区加大了对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力度。
  记者从东源县民政局了解到,东源县共修建10处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其中列为县级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东源县革命烈士陵园、河西革命烈士纪念公园、上莞革命烈士陵园、黄村地区革命烈士陵园、康禾革命烈士陵园等。
  为加强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近几年来,按照中央、省、市的工作部署,东源县新建了东源县革命烈士陵园,同时对部分烈士纪念建筑物进行了维修改造,其中,2012年在仙塘镇热水村新建了东源县革命烈士陵园和东源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陵园占地10000平方米,预算投资780万元,预计2017年建成。建成后将成为一座规格高、位置优、设施全、绿化美的园林式陵园,填补了东源县城没有烈士陵园的空白,成为东源县新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此外,东源还投入资金200万元维修改造了黄沙革命烈士纪念碑、曾田革命烈士陵园、骆湖革命烈士纪念碑、漳溪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革命烈士纪念建筑设施。
  近年来,我市各县区都在不断加大保护和修缮力度,许多革命遗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利用和开发,特别是一些新的缅怀革命历史的纪念设施陆续建立起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广泛开展活动缅怀革命先烈
  在保护和修缮各类烈士纪念设施的同时,近年来,我市还广泛开展祭奠烈士活动。在清明、烈士纪念日等重要革命传统纪念日,广泛开展党员和群众祭奠烈士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每年的9月30日,我市都会在河源市烈士陵园举行大规模的公祭烈士活动,并邀请“两纵”老战士、军烈属代表、复员退伍军人代表参加,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坚定全市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同时让广大复退军人、优抚对象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尊重和关爱。
  1 河源市烈士陵园年接待祭拜者25万人次
  位于源城区公园路中山广场西侧的河源市烈士陵园,最早的名称为“阮啸仙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广东青年运动的先驱、共青团工作的楷模、广东劳动运动早期的理论家和领导人、人民审计制度的奠基人阮啸仙烈士,于1958年12月建立的阮啸仙烈士陵园,2002年12月经市政府批准,更名为河源市烈士陵园。
  现在的河源市烈士陵园占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内建有阮啸仙烈士纪念亭、革命烈士纪念碑各一座,以及人工湖、花坛等一批设施,碑铭记载了362名河源籍革命先烈的芳名。
  30年前,河源市烈士陵园并没达到现在的规模,各项设施并不完善。1987年夏,陵园内恭放了阮啸仙烈士全身(高5米)汉白玉雕像一座;1989年9月、1998年7月先后两次扩大了陵园面积,使陵园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
  为了进一步加强烈士陵园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弘扬革命传统,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早在2005年,源城区政府投资约200万元,对河源市烈士陵园进行全面规划改造,建设项目包括瞻仰小广场、公共停车场、荷花锦鲤池、市政设施、扩建主路等;2009年,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及源城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又投入1060万元,对园内纪念设施进行大规模地修缮,并成立专门管理机构,通过加强园内管理,使陵园逐步成为集教育和休闲为一体的公共场所,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祭奠先烈、参观陵园。
  早在1995年,河源市烈士陵园就被列为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5月,被列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目前,河源市烈士陵园内分革命纪念馆、廉政教育广场、阮啸仙烈士纪念亭和河源市革命历史、革命烈士纪念馆,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反腐倡廉教育相融合,赋予其廉政教育重大职能,警诫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廉洁从政,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已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广大青少年的重要基地,每年接待祭拜者25万人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2 全市最大陵园——龙川县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龙川县老隆镇铁场坑的龙川县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市占地面积最大的烈士陵园。早在1962年1月,龙川县革命烈士陵园被龙川县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1月,龙川县革命烈士陵园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川地处东江、韩江上游,是广东最早解放的县份,革命斗争历史悠久。自1925年11月中共龙川党组织成立以来,龙川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三座大山”而英勇抗争,抛头颅、洒热血,至1949年5月龙川解放,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共有480多位优秀英雄儿女在这块热土上英勇牺牲。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龙川又有170多名优秀儿女为祖国的独立和解放,为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此外,还有外县一些优秀人士,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1958年,龙川县委、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这些优秀的英雄儿女,兴建了龙川县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墓、六角亭等,碑文镌刻有大革命、土地革命以及各个革命历史时期为国为民牺牲的革命烈士英名,陵园内共安息685位革命英雄。
  虽然早在1995年8月龙川县对陵园进行过简单的修缮,但由于陵园长久缺少维修,部分设备已经毁坏严重,陵园内排水、道路、灯火、围墙、大门、花草、树木等设施已受到不同程度损坏,不能很好地体现陵园庄严、肃穆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2011年,龙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烈士陵园修缮工作,投入785万元,对陵园的烈士碑、烈士亭等设施进行修复,并重新铺设了祭奠广场地板砖,对环山道路、烈士陵园大门、人行道、阶梯、护栏等设施进行了改造,另外还增加了六角亭、浮雕等设施。
  修缮后的龙川县革命烈士陵园,更加体现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和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成为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 和平建有全国首座抗日纪念碑
  建于1933年的“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位于和平县阳明镇东山南坡上,是为了纪念1932年参加淞沪抗日战争而英勇牺牲的和平县籍48名官兵而修建。这座纪念碑比广州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烈士陵园纪念碑”早建一年多。据考证,它是全国首座抗日纪念碑。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建在和平县阳明镇东山山顶,南北山脚各有青砖筑成的单门双柱牌坊,山顶建有200平方米的平台,纪念碑建于平台中央,四周建有砖砌十字花围栏。纪念碑高10米,整体造型恰似出鞘宝剑,四面雕刻1尺见方的文字,其中北面为“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东面为“为民前锋”,南面为“浩气长存”,西面为“唤醒国魂”,同时在碑座四面镶嵌着镌刻碑文和48名和平籍烈士芳名。
  在“文革”期间,“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碑文和牌坊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活动中,和平又重修了“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2009年8月,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成为全省首批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如今,作为国防教育基地的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受到各界爱国人士关注,每年“一·二八”纪念日和清明节等纪念日,都会有不少爱国主义人士前来悼念革命先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