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集约> 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地情研究
重建龙川党组织再掀抗日救亡浪潮
发布日期:2021-06-15 22:06:32 来源:本网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龙川日报》,1939年元旦正式创刊,是经国民党龙川当局拨款立案,由共产党人主持的地方报纸。

1938年11月下旬,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饶彰风抵达老隆,在老隆虾公岭头小山上的“贞节牌坊”下,主持召开会议,通过了成立龙川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含和平县党组织)的决定。这是龙川重建党组织后第一个全县性的党的领导机构。摄于1934-1939年期间

  核心提示

  抗战烽火中,一度停止活动的广东党组织,渐渐活跃了起来。一位名叫麦文的东莞籍党员,从延安回到广东,受命赴龙川县重建当地党组织。迎来“红色指南针”的龙川进步青年,迅速集结起来,龙川县党组织很快发展壮大,龙川县委、龙川中心县委相继组建成立,成为龙川和周边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力量。

 龙川一中的红色读书会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1934年9月,香港工委遭到破坏之后,广东党组织基本停止了活动。一年后,随着抗日救国新高潮的掀起,省港地区共产党员的活动日益活跃,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抗日救国团体不断涌现,为广东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奠定了基础。1936年9月,在一些地区基层党组织逐渐恢复和重建的基础上,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南临委)成立。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成立。1938年4月,南方工委撤销,中共广东省委成立。

  龙川党组织的重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

  1936年7月,广州市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简称地下学联),就读于广州广雅中学的龙川籍学生魏南金、李荣近为其中的骨干成员。1937年4月,魏南金因患伤寒离校回乡休养,借机在家乡龙母永和村继续开展救国宣传活动。此时他的任务有二:一是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反对国民党的卖国投降政策;二是利用各种形式组织群众,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地下革命组织。

  因为魏南金曾在广州读书,一些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乡下青年,常来找他畅谈时事,这对魏南金开展工作很有利。在当地进步爱国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规模达二三十人的读书会成立了。

  1938年春节,读书会通过醒狮团等形式,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成效显著。同年3月,魏南金以借读方式,进入龙川一中,时任龙川一中的校长邓鸿芹、教务主任李永川、训导主任张国馨,均为龙川名流,校内还有进步老师钟雄亚、杨荣春等。在龙川一中高中部,魏南金依托抗日救国思潮高涨的有利形势,采取广雅中学的活动形式,先组织读书会,学习《论持久战》《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西行漫记》等进步书籍。其主要成员有谢梅添、曾立宽、骆云香、周宝时、罗国青、骆灿等,还有初中部学生杨观林、教师陈国雄等。

  读书会的活动,为建立中共组织打下了良好基础。

 麦文延安归来受命 赴龙川重建党组织

  1938年3月,刚从延安学习回来的麦文(又叫麦刚、麦任),被广东省委派到龙川负责重建党组织。他的任务是到老隆找一个党的同情者,并在此立足,开展工作,逐步把党组织建立起来。

  麦文是东莞人,抗战时期曾任博罗县委组织部长、紫金县委书记等职。接到任务几天后,他就带着广州工委妇女部长黄梅棣(龙川佗城上蒙人)给进步人士黄用舒的信函,抵达老隆。

  黄用舒是共产党的同情者,大学毕业,专攻农科,是大乡绅,又是国民党官员,还是国民党十九路军中将参谋长黄强的堂弟,在水贝创办莲塘小学并兼任校长,同时还是老隆师范学校教员,且与人合伙经营一家百货店。黄用舒帮助麦文在老隆找到了立足点。

  和黄用舒接触了几天,麦文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时的黄用舒仅是一名革命同情者,对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还带有观望的态度。在麦文看来,黄用舒不是首先要发展的对象,知识分子是开展工作的桥梁,他作为桥梁却很合适。

  老隆距龙川县城(佗城)仅10公里,是东江上下游物资集散地。圩镇上约有200家商店,虽然时有警报,但战火还未蔓延过来,抗战气氛不浓,街头的抗战标语也很少。镇上有个抗战后援会,是国民党官办机关,仅是挂着招牌向商店募捐的机构。

  经过周密安排,黄用舒将麦文安排到老隆抗敌后援会任文书,但没有工钱。不久,黄用舒又介绍麦文到莲塘小学任教。学校4名教员中有一个年青人叫黄慈宽,麦文和他聊天,发现他家境穷苦,对共产党有一定的认识,对革命有一定的热情,是位有志青年,有意发展他入党。麦文和黄慈宽同吃同住,和他谈抗日形势,谈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后来还谈到了延安和毛主席。

  1938年5月间,麦文将抵达老隆和开展建党工作的情况向广东省委作了汇报。省委要求他积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的决议》和中共中央长江局要求广东省党组织发展五倍党员的指示。

  打开龙川党建新局面

  麦文很快向黄慈宽说明,他就是从延安回来的共产党员。黄慈宽立即兴奋地提出要入党,麦文答应做他的入党介绍人,写了入党誓词,并为他举行入党仪式。黄慈宽成为龙川县党组织重建后发展的第一名党员。龙川党建新局面就此打开。

  黄慈宽有3个知心朋友,一个是余进文(余丁运),莲塘乡读书坝人,家境小康,时任莲塘乡抗日自卫团大队长;一个是刘春乾,瑶润乡润洞村人,家境赤贫,在润洞一私塾小学任教;还有一个就是黄慈宽的初中同学魏南金,在龙川一中寄读。

  6月,麦文在余进文的陪同下,找到魏南金。麦、魏第一次接触,谈了对龙川形势的看法,也谈了如何开展抗日救国工作的问题,聊得挺投机。但这次麦文还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本来二人约好到老隆后再谈一次,但后来一直未能联系上。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培养,麦文认为余、刘都具备了入党条件,发展他们入了党。

  是月,他们在老隆莲塘小学建立龙川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龙川县支部,麦文任支部书记。他以老隆民众抗敌后援会的名义,牵头在老隆小学举办了短期学习班,将他在延安所学的一些关于共产党的知识,向新党员以及当地10多位有志青年作了讲解,要求他们密切联系群众,继续发展壮大党组织。

  没过多久,刘春乾介绍同村进步青年、龙川一中学生刘波(刘斐成)加入党组织。刘波是龙川县附城镇人,不久后任支部书记、区委书记等职,1946年被派往香港工作,1948年夏返回九连游击区参加武装斗争,曾任河东区工委特派员、河西区工委组织部长等职。

  1938年8月,麦文回到龙川,带着黄慈宽、罗响(和平人)等新党员到广州,参加省委主办的学习班,为迅速发展壮大党的地方组织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习班结束后,麦文奉命调离龙川。

  参加省委学习班回来后的黄慈宽,向支部党员传达了省委关于积极发展党员的指示,决定着手筹建青年抗日先锋队,培训抗日救亡干部。支部党员在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中,通过与知心朋友或同学的谈心活动,积极培养入党对象,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1938年9月,黄慈宽、余进文、魏则鸣等找到魏南金,办了入党手续。他们开始合力建立和发展基层党组织。

  中共龙川县委正式成立

  在龙川县城、老隆地区,刘春乾主持举办游击训练班,余进文任教官。训练班结束后,1938年10月17日,黄慈宽、刘春乾、余进文、刘波、张民宪、黄太常、杨观林、方云生等8名共产党员,在老隆水贝龙台寺召开会议,改选支委,成立龙川中心支部(含和平)。经选举,黄慈宽任书记,组织委员为余进文、宣传委员为刘春乾。会上一致通过决议,大力发展党组织,并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此时,龙川的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先后成立了3个党支部:一区党支部,书记刘春乾(兼);莲塘党支部,书记黄慈宽(兼);永和党支部,书记魏南金。

  1938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广州,广东省委机关迁往粤北。龙川中心支部曾一度与省委中断了联系。为加强对龙川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广东省委派李健行、张凤楼,随同国民党东江游击指挥部老隆命令传达所所长张文抵达老隆。李健行、张凤楼以“广东省民众抗敌动员咨议室”少校咨议的合法身份,在老隆成立政工队,开展抗日宣传等活动。

  1938年11月下旬,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饶彰风抵达老隆,在老隆虾公岭头小山上的“贞节牌坊”下,主持召开会议,传达省委指示,实行以知识分子为桥梁、以城市为重点、面向工农群众、从城市到农村、由点到面的建党方针,成立全县性党的领导组织,先成立龙川县临时工作委员会。会议通过成立龙川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含和平县党组织)的决定。经协商,黄慈宽任县临工委书记,李健行为组织部部长,张凤楼任宣传部部长。县临工委的成立,是龙川重建党组织后第一个全县性党的领导机构。

  1938年12月下旬,广东省委常委、军委书记尹林平抵达老隆,李健行向他汇报了县临工委成立一个月来的工作。这时党组织发展很快,老隆、水贝、润洞、龙川一中、老隆师范、龙母、黎咀以及和平的热水、城厢等地,相继成立了党支部。于是,在尹林平主持下,在莲塘小学召开县临工委会议,传达广东省委指示,将县临工委改为县委,龙川县委正式成立。李健行任县委书记,组织部部长为黄慈宽,宣传部部长为张凤楼。

  从龙川县委到龙川中心县委

  1939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初六,龙川县第一次党代会在余进文家(读书坝)召开。参加的代表有:李健行、黄慈宽、张凤楼、魏南金、刘汝琛、张克明、刘春乾、余进文、魏则鸣、方云生、杨观林。

  会议由李健行主持,传达了上级组织的指示,总结了龙川抗日救国运动与建党经验。会议后半段改选县委,由李健行提出候选名单,经过酝酿、举手表决方式,选出黄慈宽、张凤楼、魏南金、刘汝琛、张克明、刘春乾、余进文为委员,黄慈宽、张凤楼、魏南金为常委,具体分工为:书记黄慈宽、组织部部长张凤楼、宣传部部长魏南金、青运部长刘汝琛、统战部部长张克明。同时,决定成立3个区委会,老隆区委,书记刘春乾(后为叶春);鹤市区委,书记方云生(后为罗国青),龙母区委,书记魏则鸣(后为郑重文)。李健行因工作调动,不参加选举(魏南金《从广州参加革命到龙川工作的回忆》)。

  会议还作出三个决定,一是加强党对抗日群众团体组织的领导,二是举办党员训练班提高党员素质,三是积极发展党组织和党员。

  1939年7月,中共龙川中心县委成立,下辖龙川、五华、和平三县党组织,同时撤销中共龙川县委。魏南金回忆,龙川县委虽然只存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但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把重点放在提高党员素质和党的战斗力上。其次是大力组织,广泛动员青年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参加抗日运动,举办读书会、夜校、妇女识字班,起到广泛、深入发动群众的作用。三是抓好宣传工作,县委非常重视张克明以抗敌后援会名义办的由共产党掌握的《龙川日报》;大量发行进步书籍,各地抗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中大战地服务团举办的读书会、阅览室,都由县委根据上级指示,每期布置宣传纲领或要点,并布置党员要读的文章和书刊。四是县委重视抗日统一战线工作,设立了统战部,由张克明任部长,争取了各界的支持。

  为适应东江地区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东江特委指导下,1940年9月,中共龙川中心县委辖区扩大,包括龙川、和平、河源、紫金、五华县委和新丰、连平县工委。中心县委机关分设老隆(叶惠南、余进文家)和龙母永和圩。中共龙川中心县委辖区扩大后,随即恢复龙川县委。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龙川县地方史(第一卷)》《魏南金》《龙川县志(1994年)》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