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建议提案> 市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关于政协第七届河源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0180037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18-08-24 10:16:32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大小:默认】 分享



河文函〔2018〕143号

郑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全域旅游发展的提案》(第20180037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多次专题会议专题讨论研究,局领导亲自率队到县区开展调研,综合市旅游局的会办意见,我局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下,我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做足文旅融合文章。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传统文学,传统技艺,民俗等传统文化,截止2018年,我市纳入国家、省、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的有9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7项,市级73项。这些是河源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加上河源的赵佗文化、阳明文化、家训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水生态文化等,我市为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瑰宝,加强整体的规划引领,朝着强力打造“客家文化体验目的地”的目标,深入挖掘两地文化,助力河源构建“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理念。

一、擦亮非遗品牌,让河源成为旅游“目的地”

(一)呵护非遗资源,注重非遗申报。我市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构建完善的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建有非遗展厅5个,传承基地16个。出版《河源非遗图册》等书籍,拍摄《古邑流韵》、《客家瑰宝》等宣传片。积极推动墩头蓝纺织技艺、客家山歌、采茶戏等10多个项目保护传承工作,并升级申报省级国家级项目。

(二)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和宣传力度,谋划我市传统工艺工作站项目立项和非遗展览馆建设,实施全市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工艺和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保护四大工程。

(三)发挥好非遗传习基地的作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落实非遗(戏曲)进校园、进农村工作,组织全市非遗传承发展的品牌活动。2017年,“泥鸡、木鱼”等非遗课程包项目进入了6000名珠三角学生的夏令营传统文化课堂,妙结合“非遗进校”、文化走亲等文化活动,加强宣传推介,吸引了大批儿童及家长关注,纷纷表示出要到河源实地体验客家文化的浓厚兴趣。

(四)积极推动河源文化“走出去”。组织“墩头蓝纺织技艺”、“花灯吊灯习俗”、“猫头狮制作技艺”等连续多届在中国(深圳)文博会亮相推介,不断吸引专业的游客、客商前来探索独具魅力的河源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开展非遗城际交流活动,“泥鸡泥鸭”“紫金牛肉丸”、“客家娘酒制作技艺”连续多年河源60多个非遗项目在东莞非遗墟市上展示,每场活动的河源非遗产品销售一空。大大提升了河源的知名度和文化美誉度。

(五)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影响力。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河源建市3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主题和现实题材,创作一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文艺精品。继续打造“大美河源、百姓舞台”惠民演出、客家山歌表演赛、“书香河源”全民阅读、忠信花灯节等品牌活动;积极争取承办省级重大文化赛事和品牌活动,依托旅游景区增加演艺娱乐节目,开展丰富特色民俗表演活动。

二、布局文化阵地,让旅程都有出行“驻留地”

(一)完善文化休闲娱乐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城镇现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雕塑园、大剧院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休憩地。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和娱乐业,打造反映客家古邑文化特色、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精品。扶持和帮助巴伐利亚庄园、坚基演艺集团等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随着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桃花水母大剧院的落成,接待慕名而来的游客不计其数,据统计,仅2017年,全市各级公共文化场馆接待进馆数量已达700万人次。

(二)我市正在加紧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提高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水平,至2020年,全市1433个行政村(社区)将全面完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上乡村文化展示馆,非遗基地,非遗作坊,传承人工作室等阵地建设,围绕“生产、生活、生态”的要求,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形成丰富的客家文化体验百里旅游长廊

(三)积极将文化元素融入佗城、林寨古村落、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春沐源等旅游景区建设。力行“城即景、景融城”的理念,积极打造“太平古街”、“佗城”等传统文化街区,融入等文化元素,增强游客吸引力。

三、植入传统体验,让全域布满情怀“栖息地”

(一)行走中的故事。近两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粤赣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着力整合粤赣古道及周边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古道与寻乌水系、东江纵队的历史渊源,结合古建筑、古村落、古驿道等历史文化遗迹的挖掘利用,组织徒步、马拉松等活动,传播河源故事,体验健康运动新方式,力争将古道打造成红色革命之路,扩大古道的文化影响力。

(二)记忆中的乡愁。2017年举办“河源市首届文创产品设计大赛 ”,发展非遗文化产业,拓宽非遗传承的渠道,进一步挖掘传统工艺、技术的潜力,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大胆创新,使传统技艺、传统美食、地方戏曲从自给自足向市场需求型转变,使非遗文化产业化成为传承和保护非遗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村落里的民俗。突出特有的地脉、文脉和客家元素,打造“大将军出巡”、“汶水塘捕鱼节”、“花灯民俗文化节”等节庆品牌活动。丰富提升传统民俗文化、体育赛事、农耕文化等节庆活动,形成以节旺市的格局。

(四)乡野中的港湾。编制文化旅游地图,让非遗进民宿系列活动,动员和激发文艺社会团体参与到民宿经济建设,通过文化有力激活民宿经济发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河源市文化事业的关心支持。

河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882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