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文函〔2018〕138号
梁桂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智造+文化之双翼,打造河源核心竞争力的提案》(第20180130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大力实施“文化+”战略
一是文化+旅游,塑造河源特色文旅产业品牌。
打造“客家文化”品牌。我市已打造了多个以客家文化为核心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如,龙川县佗城风景区、和平县林寨古村、南园古村和东源县苏家围、黄龙岩畲族风情景区、连平燕岩古寺、太平新街等。
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我市作为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近年来加大对红色革命文化遗址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目前我市修缮保护了紫金苏区革命遗址群、东源阮啸仙故居、龙川县五兴龙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一大批革命遗址,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来全国各地的游客和专家学者,红色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打造“恐龙文化”品牌。依托得天独厚的恐龙文化资源优势,建成河源恐龙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市政府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以河源恐龙博物馆为基础共建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扩大了我市恐龙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打造“生态休闲”品牌。深度挖掘生态文化,形成了以万绿湖、镜花缘、万绿谷、野趣沟、桂山、霍山、越王山、九连山等为代表的“万绿河源”的生态文化品牌;开发了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水晶温泉、叶园温泉、康泉十八、御临门温泉等温泉景区。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养生健身、文化创意、商务旅游等多元文化旅游产品,如以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东源县骆湖柠檬庄园、连平县上坪桃园等为代表的农业旅游产品;以太平古街、大同美食街、市商业中心、万隆城等为代表的商贸旅游产品,以客家酿酒、板栗、鹰嘴桃、猕猴桃、茶油、五指毛桃等为代表的旅游商品等。
二是文化+农业,推动农业生产与文旅产业交叉融合。
我市充分利用农耕文化、乡村区域特色等资源,大力培育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基地,深度开发农业生态休闲功能,开发乡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源城区埔前镇、东源县义合镇、新港镇、和平县热水镇、龙川县佗城镇、紫金县凤安镇等7个镇入选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源城东兴旺果场等24个农业示范基地入选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河源市万绿谷生态农业公司基地、连平县麒麟山现代农生态园获评AA级广东农业公园。春沐园岭南生态小镇、巴伐利亚庄园二期、客天下水晶温泉、康泉十八生态国际旅游城、泰宝中医药养生谷等一批康养重点旅游项目正在建设。同时,利用资源深挖节庆内涵,加大包装、推广的力度,形成了一系列农事节庆活动,如东源板栗节、茶叶节、万绿谷打鱼节、黄龙岩捕鱼节,和平猕猴桃节,龙川龙舟节,紫金茶叶文化节,连平上坪桃花节、忠信花灯节等,促进农村各产业的渗透融合和交叉重组。
三是文化+体育,倡导健康生活新理念。
近年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从以前单一的体育产品销售到现在的体育健身、体育彩票、体育竞赛、体育娱乐、体育培训、体育有偿服务等,形成广泛的体育消费、体育服务的产业链,其中已建设和正在申请规划的大型体育园区有:巴伐利亚庄园的木球小镇、市体育产业园、香车体育产业园、东源科普小镇、源城响水保利体育公园、恒大足球小镇等项目。如已建成的集旅游、观光、体育竞技于一体的香车体育产业园,2017年吸引了河源首个房车露营基地以及华南汽车摩托车越野训练基地在该体育产业园正式挂牌,并举行了2017年广东省第一届房车年会及巡游活动。该基地占地500多亩,拥有100多台房车,是“河源首家房车露营基地”,同时,该基地也是“华南地区首家汽车摩托车越野训练基地”,是河源体育文化与休闲旅游文化相结合的“标杆”。充分体现了“生态、绿色、休闲”的文体旅游产业发展新方向、新理念。
四是文化+园区,不断提高文化核心竞争力。我局积极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服务我市实体经济发展,切实解决我市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各项金融扶持优惠政策,我们引进了广东红棉乐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红棉乐器)大型综合乐器龙头文化企业,投资近3亿在高新区建立产业基地,并设立世界乐器博物馆。通过引入该企业,也吸引了一大批配套企业同时落户我市。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客天下集团、春沐源集团、巴伐利亚庄园等一大批大型文化企业落户河源,增强了我市文化产业的活力。同时,我市大力开展桃花水母文化产业园区创建,目前入园企业30多家,文化企业占了20多家,占60%以上,结束了我市无文化产业园区的历史,聚集了一批文化企业入园,文化+商业+旅游,树立粤东北新商业格局,文商旅一体化发展,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以上。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面向未来,我们要有新思路。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文化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要引入新的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行业进行改造,并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将传统产业加入文化内容后产生的新赢利模式,提高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催生和形成新型文化业态的有效举措和核心内容。
(一)融入深莞惠“3+2”经济圈,提高智造新动能。
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辐射带动和“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的大好机遇,积极融入深莞惠“3+2”经济圈,推动全市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园建设,用“深圳总部、河源制造”的协同发展模式,学习深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引进核心的生产技术,积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加快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形成联网协同、智能管控、大数据服务的制造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配套完善、龙头企业主导、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推进智能制造公共平台建设,发挥河源本地高校院所的作用,建立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大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推进我市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设,形成以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前瞻性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为主要使命,为全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的战略支撑平台。
(二)落实规划先行,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根据《河源市建设文化河源规划纲要(2011-2020年)》、《河源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系列规划方案出台相应的落实举措,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顺应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互联网+文化”,积极运用新兴传播技术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通过规划引领,大力推动文化与金融、旅游、制造、农业、科技、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三)坚持项目引领,持续推动文化领域的投资建设。
要注重规划先行,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历史渊源,注重互联网+文化融合发展,在注重市场需求的同时,要有机融入文化元素,重点扶持六类产业项目发展:一是文化休闲旅游业项目。建设以万绿湖及周边生态景区景点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度假产业带,以佗城,林寨、苏家围等为重点的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带,以及温泉旅游产业带。注入文化,丰富内涵,增强魅力。此外,加大对南粤古驿道的挖掘工作,在做好传统文化保护的同时,谋划打造南粤古驿道+客家传统建筑+客家传统文化体验+自然生态景观的多元化的健康旅游线路。二是文艺演出业项目。组织编创一台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高层次、高品位的大型歌舞晚会,在市区长期定点演出,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舞台艺术品牌。三是恐龙文化创意业项目。我市已规划“河源石峡恐龙蛋化石埋藏地”,其中1平方公里为核心保护区,对遗址原貌进行保护,其余土地作为打造恐龙文化品牌,建设恐龙主题公园的配套设施用地。加快推动恐龙遗址公园建设,开发恐龙系列文化产品尤其是动漫产业,尽快使恐龙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文化体育产业项目。大力发展集休闲、自驾游、农家乐为一体的文化体育休闲产业。打造户外拓展休闲活动产业基地。以万绿湖和大桂山为中心、环抱九连山上至龙川霍山下至越王山,形成户外运动、攀岩、汽摩运动、民俗体育等休闲产品。以市区及体育场馆为载体平台,打造河源赛事观赏中心。利用场馆资源对外开放,开发体育产业,形成赛事观赏、休闲娱乐、购物、吃、住一体的城市景观休闲体育产业群。五是传统工艺制造业项目。充分挖掘利用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客家娘酒酿制、忠信花灯制作等传统工艺制造业。六是现代传媒业项目。加快推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传播媒体,培育有河源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
(四)实施基地园区带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以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为抓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创建具有河源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如恐龙文化产业园、河源报业传媒文化产业园、客家酿酒文化产业园、秦汉赵佗文化和东江客家文化产业基地;培育古玩、字画、工艺品等收藏文化市场;建设文化专业街区,如围绕市区“两江四岸”精心规划酒吧和歌厅一条街、旅游小商品一条街、特色产品一条街、影视基地一条街等。
(五)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在完善文化新业态人才培养机制方面,通过产业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大型文化企业发展教育事业,推动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文化新业态高端人才。通过引导教育贴近企业、鼓励企业开展教育的方式,逐步建立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同时推动“百名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着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学术功底深厚、专业成就突出、有较高声望的文学艺术、新闻传播、社科理论、“两地”文化、文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产业、文化管理等方面优秀人才,为我市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撑。
(六)持续深化改革,构建新型文化业态政策保障体系。
一是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紧紧抓住文化发展变革的趋势,转变文化发展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通过发展以知识、创意、技术、信息等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型文化业态,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其次,引导和鼓励各县区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定位、目标、路径和布局,进一步彰显地方特色。二是更加注重环境建设,为新型业态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政策法规建设上,加快文化产业立法进程,启动《河源文化产业促进办法》立法调研,为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在市场管理上,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加快新型文化业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营造包容多元、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造热情。在资金投入和政府扶持上,继续督促银行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机制加大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大力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以及新闻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文体休闲娱乐服务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门类的发展,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我市大力实施文化+战略,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以科技创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农业、科技、金融、旅游、信息、体育等领域深度融合,积极践行“两个河源”的发展思路,努力将河源将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把河源建设成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让温暖人心的城市魅力,形成河源最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河源市文化事业的关心支持。
河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8年8月15日